最权威的高校招生平台    热线电话:13911934741
首页 新闻中心 高考热点 报考指南 报考政策 招生简章 高校动态 艺术招生 高考常识 报考专业
主页 > 报考指南 > 太原科技大学院系设置

太原科技大学院系设置

时间:2024-01-18 11:03  来源:未知  作者:eduzs

院系设置

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和自设的“重型装备控制理论与工程”与“工业与工程”6个二级学科)。现有“重型机械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冶金设备设计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省冶金装备院士工作站”、“山西省重科博远众创空间”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23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两个。机械工程学科2017年中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B级,同年该学科被评为山西省“1331工程”机械工程优势特色学科。2019年,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开设本科专业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开设本科专业方向11个,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包括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矿山机械、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流体传动与控制6个方向)为“国家管理的专业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该专业从2011年始连续三次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被评为山西省一流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9人,其中专任教师143人(教授35名,副教授56名,高级职称占比63.6%),工程院院士1名(学科首席负责人黄庆学教授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院士2名,国家“千百万人才”1名,其他省部级人才20余名,博导13名,硕导78名。现有在校生3600余名,包括博士研究生90余名,硕士研究生450余名,本科生307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多年居同行高校前列。

学院在重型机械装备研发方面的科研成果显著,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项,何梁何利基金奖励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省部级奖励50余项。近几年主持和参加国家高技术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50多篇。获批20余项国家、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奖励百余项,其中包括全国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球ABB电气集团中国第二届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徐工杯创新大赛一等奖等。“重大装备设计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团队”在2014年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学院科研设施完备,包含机器人实验室,机械原理零件实验室,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液压实验台等专用实验室和 “人机工程综合设备与系统”、Polytec激光测试仪、岩石全应力三轴试验仪及配套设备等高精密检测仪器,设备总价值2亿余元人民币。

学院产学研合作成果显著,2001年联合太重集团、太钢集团、柳工集团、徐工集团、山推集团等全国40多家机械制造骨干企业成立产学研董事会,先后与三一重工、中信重工、中联重工、徐工、柳工、洛阳轴承等全国两百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关系,并与江苏海安县合作建设海安锻压装备产业研究院、海安太原科大高端装备及轨道交通研究院。

学院倡导国际化办学理念,先后与美国奥本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和日本冈山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及教师互访交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由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的铸造、锻压、轧钢、焊接、热处理等专业组建而成。现设有材料科学系、材料加工系和焊接冶金系,涵盖6个本科专业和3个实验中心,其中1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和1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省级本科教学示范实验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7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51人、实验教师16人,博士生导师17名,硕士生导师62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三晋英才”高端领军人才2人、拔尖骨干人才9人、青年优秀人才10人。本科在校生规模25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

学院瞄准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基础件制造领域国内外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及山西省新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轻合金、磁电光等功能材料及高端装备核心基础件制造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山西省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涵盖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方向;“冶金工程”一级硕士点学科;“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重型机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研发基地、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学科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建校以来,学院各学科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本科生和硕博士生,成为国内重型机械、冶金、汽车等行业中大型企业、研究院所的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面向未来,学院将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协同创新为纽带,强化学科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开展学科交叉,不断提升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成行业一流的特色学科。

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原环境与安全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下辖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工矿区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和山西省环保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1人获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获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获山西省三晋英才计划

红色思想立德,绿色情怀树人。学院具备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保设备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其中环境科学(2019)、环境工程(2020)被评为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位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点和环境修复材料科学与技术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通过严格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毕业生遍布全国的环保部门、安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受到普遍好评。

学院以“立足行业、服务地方”为目标,围绕山西“一煤独大”-采煤、煤焦化工和煤矸石等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智能制造发展专项和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经费资助下,从事山西煤焦化污染防控及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煤炭的绿色开采和远距离环保输送、绿色高端煤焦装备和煤矸石资源化等技术及装备研发,形成区域煤焦污染与防治、煤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煤焦环保装备开发、煤矸石功能材料技术等学科方向。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们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的全面领导,将以山西省“1331工程”学科建设和我校“十四五规划”为指引,大力提升教育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学质量;以师资队伍为基础,提升学科科研平台水平,培育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促进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和环保产业研究院建设,增强节能环保学科科研核心竞争力;始终服务煤焦化工行业和和山西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应用科学学院

学院以数学、力学、物理三个学科为基础,历经数力系、数理系、应用科学分院三个办学阶段,2004年更名为应用科学学院。学院现有3个系(数学系、力学系、物理系),4个研究所,2个省级教学实验中心和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工程力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力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优势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山西省特色专业;拥有数学、力学、光学工程3个一级硕士学位点,1个光学二级硕士学位点;工程力学是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应用数学是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47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4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3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131领军人才3人,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

学院立足“基础教学一流,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的理念,稳步推进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现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和《数值分析》,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材料力学》、《数值分析》、《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实验》。近3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纵横向项目35项;SCI收录97篇,EI收录30篇;授权8项发明专利,出版专著6部;获省部级各类奖励3项。

学院坚持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引领创新人才培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助推实践能力提升;以数理文化为载体,促进学习氛围形成,构建“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化活动”互动模式,立足学科,辐射全校,打造理科学习生态圈,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团学品牌活动。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能源动力),5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智能装备与系统)。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自动化),2个省级一流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先进控制与智能信息系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西省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装备数字化与故障预测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1331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互联网+3D打印协同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与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1331” 工程研究中心(平板显示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D/3D视频通信与图像识别),1个“1331工程”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数字媒体处理与通信),2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西省电子信息研究生培养基地、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高级职称60人,具有博士学位58人,研究生导师55人。教育部自动化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山西省教学名师4人,山西省“131”领军人才8人,“三晋英才”12人,山西省劳动模范3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此外还聘请了国内外TOP大学和科研机构的19名科研人员为兼职教授。

学院始终围绕重型机械装备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在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先后承担了 “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

学院严格遵循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承担完成省级及以上教研课题10余项,编写出版教材20余部,获批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获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1等奖3项,2等奖3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业思维能力和科技创新素质,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竞赛、CCTV杯口语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奖30余项,省部级奖300余项。

四十年余来,学院共培养毕业生四千余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机械、冶金、电力、化工、通信、电子、教育等行业,他们的优异表现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学院正以全新的风貌,围绕办学定位与目标积极推进内涵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奋发努力。

经济与管理学院

学院始建于1983年,已发展成为本、硕、博多层次,涵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的教学研究型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业工程和MBA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七个本科专业;并在全校开设经济学双学位。

学院秉承着“负重奋进、笃行求实”的科大精神,在“责、善、勤、勇、协、同”的经管文化的激励下,凝练形成了“创新型全人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非常重视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展,校领导多次莅临学院进行视察指导工作,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全面提升。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曾多次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充分利用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创业研究院”为平台,在设备健康管理与维修决策、系统可靠性与安全管理、技术创新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供应链金融与创业融资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主持国家基金、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00余项,发表CSSCI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奖50余项。

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教授8人,副教授37人,拥有博士学位28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生导师39人,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12人。学院现有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3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省教学名师1名,省高校131领军人才2名,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

学院设有专业的MBA教学团队,重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利用我校作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地的特色优势,为山西省机械工业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

此外,学院注重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开展了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本科生、研究生联合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始于1994年的计算机维护专业,1997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4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2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我校重点建设的核心院系之一。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下设2个系、5个教研室、4个研究机构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山西省优势特色专业、山西省本科品牌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为山西省一流专业,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是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专职教师63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7人。学院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山西省委联系高级专家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多名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担任社会职务。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4个工程硕士授权资格,拥有山西省重点学科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1个(海量数据分析与并行计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先进控制与智能信息系统)。近年来,在复杂系统与计算智能、大数据与智能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与软件技术、物联网与传感网、协同计算与信息安全、虚拟现实与图像处理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科研特色。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山西省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及企事业委托项目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0余篇,高被引论文2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出版学术专著、主编教材30余部。学院是山西省计算机学会的挂靠单位,“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系统工程”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山西省机械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山西省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西省先进制造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建设单位。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现拥有计算机组织与结构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验室以及软件开发与设计实验室,同时与达内集团、慧科教育集团、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北京中软国际、四川华迪、浪潮集团以及山西思软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著名IT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根据第三方评估公司(麦可思)数据分析,我院毕业学生多年来在就业薪资、专业满意度、就业率等方面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

法学院

学院成立于1996年,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招收法学双学位学生,2004年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诉讼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得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19年10月法学专业被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年12月法学院成为太原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2021年1月法学院成为山西省司法厅行政立法基地。法学院于2018年5月成立山西省法学会法治教育研究会。历经近20年的勤奋耕耘和持续发展,法学院积聚了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学院积极参加山西法治建设,为山西转型发展提供了多项法律服务,成为在山西省具有广泛影响、在工科院校享有良好声誉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法学院现有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法律硕士)两级学位授予权。本科教育设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有学术型硕士(诉讼法学方向)和专业硕士(法律硕士)授予权。现有专职教师3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生3人),博士后1人,研究生导师19人,兼职导师20余人。设立了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成立了理论法学、知识产权法、环境法等研究团队,重视山西本土法治资源发掘,积极为山西转型发展和能源革命提供法治保障。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30万余册,电子图书106万余册,中外文现期报刊998余种,电子数据资源库31个,学校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特别购买了法源学习中心和方略学科导航数据库。法学院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藏书约2万余册、期刊50余种。学院设有200平米左右的模拟法庭,充分满足了法科学生开展各项实践活动。

学院本科教学一直坚持 “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6年,法学专业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10年,学院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在山西省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中获得优秀(全省19个法学专业中仅有4个获此殊荣),2015年人民网公布法学专业为山西省两家知名法学专业之一(人民网:2015山西省大学三星级以上专业排行榜http://edu.people.com.cn/n/2015/0519/c396273-27024170.html)。近5年来,法学学科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近3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法学院独立承办《三晋法学》、《独角兽》等系列出版物,为师生从事法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加强教学科研的同时,学院还非常注重对外交流与学术活动。自2011年开设“法学双周论坛”以来,共做各类学术讲座70余场,邀请国内外一流法学院校的顶尖学者来我院讲学。其中不乏美国丹佛大学赵穗生教授、北京大学张千帆教授、清华大学张卫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人博教授、同济大学郭世佑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浩教授等名家大师。在此基础上,法学院2015年起开办“法学双周论坛博士专场”活动,让本院在读博士教师开坛讲学,讲授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

在本科教学上,学院开设了学年论文、读书笔记、模拟审判等特色实践课,并注重学术规范的培养与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辟了模拟法庭、司法仿真系统、心理实验室等。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成立15年来,举办了模拟法庭、法制聊天室、辩论赛、法律进社区等活动,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2014年,法学院辩论队代表山西省大学生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税收辩论赛(北京赛区),并获得季军。

法学专业适应性强,毕业生具有广泛的择业范围。毕业后可在各级党务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工作;可以在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工矿企事业单位等机构从事专业法务工作;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务、文秘及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从事法学教学、科研工作。法学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祖国各地,有的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留校深造。他们精诚奉献于社会各个领域,并涌现出众多精英人才。

人文社科学院

学院始建于1952年,几经演变,目前学院有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学院共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7人。目前在校本科生258人,在校研究生55人。学院同时承担全校大量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学院还发起设立并运作了山西省第一家民办社工机构山西久善社工服务中心。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于2002年招生,应用心理学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我校是山西省首家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学校。2013年,民政部授权我校为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2014年,学院发起设立并运作了山西省首家省级民办社工机构山西久善社工服务中心(山西省只有三家省级民办社工机构)。同年,我校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外国语学院

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现有教职员工9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共计19人,中级职称专职教师57人。已获博士学位教师8人,获得硕士学位教师69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1人,有国外访学经历43人。

外国语学院现下设3个系(部):英语系、日语系(含西语教研室)和大学英语教学部,及对外联络与外语培训部、国际语言服务与协同创新中心,19个语音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室,图书资料室1个,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良好。

外国语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一、二年级大学外语教学,本科三年级外语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英语、日语)专业课程以及英语双学位课程和硕士研究生英语的教学工作,承担校2+2对外交流学生的授课任务,2020年始开设第二学位。目前可开设英语、德语、日语、法语四个语种的课程。

外国语学院教师在山西省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学大赛、外研社杯“教学之星”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全国大学外语微课等大赛中屡获殊荣,先后有多人分别获得全国复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山西省一、二、三等奖荣誉。

近五年,外国语学院教师在各种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部,省级以上纵向课题21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省哲学社会科学、省留学基金、省科技厅软科学、省人事厅、省规划办等项目),横向课题12项,科研进款40余万元;省级教研教改项目10项,校级教研教改近30项。

我院学生英语和日语专业的四、八级通过率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72%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能通过N1级国际日语能力考试(最高等级)。英语专业多名学生在全国“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写作、阅读大赛中分别夺得山西赛区特等奖、山西省一等、二等、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全国口译大赛中获得山西内蒙赛区一等奖;日语专业学生在首届《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笔译)大赛》,获得“日译汉本科组一等奖”。

艺术学院

学院于1996年开始招生,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绘画5个本科专业,设计学一级硕士点,在校学生近70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8人;博士4人,硕士44人,在读博士2人。出版专著、编著15部,发表论文420余篇,科研课题80项,专利20余项,获奖作品200余件幅。学院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学术团体,担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山西省平面设计学会”、“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山西省油画学会”、“山西省水彩画学会”等社会团体的职务。

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学院着重建立实习、采风基地,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现已建立5个写生基地和13个设计专业实习基地。并初步建成专业图书资料室,共有绘画、设计类图书万余册,期刊30余种。

学院以培养创新实践型设计人才为目标,“课堂教学实践化”为手段,注重学生设计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协同发展,着重训练学生创造能力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以培养学生“散点布局、异线结合、多面转换、立体发展”为办学特色,使教学进一步向宽基础、淡化专业,注重技能培养全程化,强化知识综合运用的合理模式发展,使学生具备“思维通达、技精艺深、善于进取、求真求美”的文化、专业素质。几年来,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的优秀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体育学院

太原科技大学(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于1952年建立,同年成立体育组,1999年变更为文体部。在学校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宗旨指引下,经过我校体育师资的励精图治,不懈努力,于2004年成立了体育系,并面向全国招收第一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随着体育系师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经验日趋成熟,2011年经校党委批准,体育系更名为体育学院,为下一步体育学院专业扩充、办学层次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体育学院拥有室外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1座。塑胶灯光网球场2块,篮球场26块,排球场5块,乒乓球台16张,羽毛球场地4块。体育馆一座,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馆内设施先进,功能齐备,主场馆设座位1955个,配置有高级灯光、音响和彩色显示屏等设备,可用于平日教学、比赛、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体育馆内建羽毛球馆一个,占地380平米;一个跆拳道馆,面积380平米;一个体操房,面积180平米;一个乒乓球厅,面积500平米;多功能厅,可进行100人左右的会议、授课、卡拉ok、舞会活动。另外,体育馆还设有办公室,体质测试室,研究所,运动员休息室,图书馆等。

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结合社会体育的实践性特点,学院积极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经常性开展裁判学习、专业讲座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经过严谨的考察论证,学院将社会体育的专业特色定位为民族传统体育和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这些项目能够与其他院校形成定位差异,扬长避短,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体育学院有专职教师5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37人,助教4人,拥有硕士学位人员达90%,其中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体育学院教学、科研、训练等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近年来,体育学院教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2篇,出版专著21部、承担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专项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5项。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凝聚着体育学院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充分证明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是一个积极进取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团队。

截止2015年,招收社会体育专业的11年来,共培养504人,其中毕业生253人,每年都有多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考研比例超过10%。毕业学生工作在教育战线、政府部门、军队、体育商业机构等行业。学生就业面广泛,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院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

继续教育学院

学院是太原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具有优越的教学设施,现有六千平方米的教学办公大楼,五千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学院具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现设有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等办学层次;办学形式有全日制脱产班、业余和函授教育,方便学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口学习。学院面向全国招生,为方便成人学员学习,我院除本院外,还在太原市和大同、朔州、晋中、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地(市)以及内蒙呼和浩特市设有函授站和办学点,学员可就近入学,学院现有成人、高职学生10000余人。

学院成人教育自1982年开始举办,共培养业余、函授、干部专修科、成人脱产本、专科生,大专专业证书班、岗位培训、后备干部培训、各种短训学员近20000余名,其中有不少毕业生已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院治学严谨,注重教学质量,深受学员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交通与物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是山西省五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我院成立于2016年10月,其前身为建校初年的政治学科委员会,期间先后更名为马列教研室、社会科学部、人文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哲学研究、宣传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其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和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学生教学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等工作。学院现有教师6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博士24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各一个,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个本科生思政课教研室和一个全校研究生思政课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二级硕士点。

 目前,学院拥有山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太原科技大学基地,山西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刘荣臻名师工作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山西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校级),山西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流课程培育项目。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学院前身为山西省化学工业学校,创办于1958年,2004年并入太原科技大学。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85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0人,获评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团队2个、教学名师6人,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形成了以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为特色的专业学科群。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术学位硕士授予权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含煤层气方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2000余人。

学院建有山西省化学与生物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省医药化工领域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和山西省新型电池联合实验室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学院实验室面积3800余平米,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原位反应红外光谱仪、同步热分析仪、分子萤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物理/化学吸附仪等一系列国际领先的仪器,资产总值4000余万元,具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基础条件。

“十三五”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省部级教研项目十余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3项、省部级十余项,荣获科技奖励多项,获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部,获评省级精品资源课程6门,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100余篇,在科学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学院学生在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多项赛事中屡创优异佳绩。连续多年毕业生考研达线率超过70%,就业率达90%以上,校友遍布华北以及全国化工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并广获好评。

学院秉承“崇实辩真、育化天工”院训,积极创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新闻资讯

教育新闻

院校招生

教育部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山西省招办 内蒙古招办 辽宁省招办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考试院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华中招生就业信息网 半岛都市报 齐鲁晚报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福建高考信息平台 青海羚网 广西招生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单招网 高校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