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设置
◎ 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
◎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人工智能
建院历史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0年由北京化工大学原自动化系(1971年成立)和计算机系(1987年成立)合并组建。学院的发展建设最早可追溯到北京化工大学1958年建校时设置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自动化装置与仪表”专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始终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在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懈追求,获得控制学科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在中国高校中率先接入互联网Internet,学院在发展建设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学术成果。发展至今,学院在智能控制、流程工业检测、计算机应用、遥感技术等领域均具备了较高的影响力、很强的综合实力和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工程博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等比较完备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博(硕)学位点。自动化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均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有1个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自动化实验班。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学校前列。
名师荟萃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
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
培养计划入选者3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3人
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1人
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
培养特色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显著,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宗旨,培养具有化工特色的自动化信息类新型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科研实力
近三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含杰出青年基金1项);与企业合作项目285项;科研经费到款11281万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562篇,其中高水平论文(SCI、SSCI收录)568篇,顶级期刊(TOP)259篇;授权发明专利113项;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励奖20余项。
专业内涵
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机器人工程专业按照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1成立于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之初,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5个二级学科),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自动化主要有三个特色方向:化工控制工程、控制理论及应用、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本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有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创办了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实验班。
2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对口“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两大一级学科,支撑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成立于1958年,在面向复杂工业过程的检测与控制方面形成鲜明的技术特色。近年来,测控专业在前沿新兴的智能检测与软测量、智慧医学、可穿戴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建设成果,丰富了学科内涵。在本科培养阶段,专业形成过程检测与控制、智能检测与人工智能、信息检测及仪器三个特色方向,同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重能力,高素质”培养特色,旨在为我国测控和仪器仪表相关行业培养骨干和领军人才。
计算机类
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专业大类招生,面向“新工科”的信息技术领域,进行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与开发、算法研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运维等信息工程技术的培养。按照“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规划思想,学生入学后,经过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的学习后,一年级第三学期根据个人兴趣和意愿,按照自主选择和择优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1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入选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ESI排名全球前1%,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入校考查,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在石化行业信息化应用需求系统构建、过程工业数据挖掘、智能科学与工程、软件测试和软件可靠性、可视计算机与图形图像处理等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以“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素质、面向创新”指导思想,以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支撑,以信息科学为平台,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优质资源为保障,形成了特色鲜明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
2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以计算机科学、数理统计和人工智能为基础,以“夯实基础,掌握技能;面向未来,持续成长"为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挖掘、可视化和数据安全等技术,推动并引领“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在各应用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从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相关的计算机类软硬件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支撑“Geoscience”入选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本专业以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器件为依托,培养学生堂握电路与电子学,信号系统与控制、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移动互联网、交通运输、物联网等领域的语音、图像、视频信息的探测与传输、智能化处理、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特色方向包括:多媒体信息处理、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并具有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的招生条件。
通信工程
1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通信技术是实施我国工业信息化战略的核心支撑,本专业培养学生堂握通信电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现代通信系统中信息的传输、存储、交换、组网、处理等技术和系统设计方法,应用于下一代通信技术与系统,涵盖5G/6G、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特色方向包括通信与网络技术、电磁场与射频微波、通信信号处理等。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2是北京化工大学根据国家发展需求,2019年申请2020年获批的新专业,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结合学校“大化工”特色,以“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科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工智能领域专门人才,并针对化工领域中的检测信息,以智能传感与信息系统为基础,感知、融合、智能处理为主线,培养智能感知,信息融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智能化数据分析与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创新人才。对口“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式人才培养模式。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国外深造院校: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锡根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字节跳动、京东、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网易、西门子、微软亚洲研究院、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
知名校友
周小川: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常委书记
马志鹏:原北京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谢钟毓:国务院中央企业监事会原主席
杨朝仕:国土资源部原党组织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教育部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山西省招办 内蒙古招办 辽宁省招办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考试院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华中招生就业信息网 半岛都市报 齐鲁晚报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福建高考信息平台 青海羚网 广西招生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单招网 高校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