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设置
◎ 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安全工程
·机器人工程
建院历史
机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化工大学建校时三大系之一的机械系,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化工过程机械、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和化工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为特色专业的院系之一。1996年1月组建机械工程学院,2000年3月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毕业生可在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兵器、能源及材料等相关行业就业,是我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科优势
学院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化工过程机械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安全工程是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个“新工科”专业,建有完善的“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学术与科研创新体系,是“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单位。
名师荟萃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工程院院士兼职教授2人
外籍院士3人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4人
北京市青年英才2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
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
全国石油和化工教学名师1人
青年名师1人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材料成型智能制造教学团队)
办学实力
机电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由院士和长江学者为学科带头人、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近160人,且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4人。学院设有基础课部 工程训练中心和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新工科”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及在线公开课北京市优质课程、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京津冀地区“政一企一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基地 及中国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学院建有4个研究中心、3个研究所、2个技术工程中心,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科研平台与技术中心、1个“111计划”国家引智基地(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学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英国 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并与国际学院资源共享,在全球化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培养特色
高端装备和流程制造业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学院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机械、动力、能源和安全等相关学科,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人才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学院现设有卓越工程师班、高端动力装备健康智能监控及网络化学科交叉班 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英蓝)创新团队学科交叉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有先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院还通过暑期海外学习、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化课程、111引智项目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竞争能力。
科研实力
学院拥有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建成了某型航空发动机试验台等一系列科研平台,形成了流体机械动力学设计及远程监测诊新等标志性成果。近五年,学院承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基础研究项目6项,其余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过四亿元。获批建设“111计划重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开展与英美、德、乌克兰等国合作,共同建立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国际合作基地。
专业内涵
◇ 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机器人工程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自动化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按照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市特色专业,隶属于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学校支撑专业之一集计算机、智能控制和机械设计制造于一体的专业方向,知识面宽,属于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是以机械设计为主体,以材料加工和智能控制为两翼构建的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方向面向机械工程、航天航空、车辆工程、机器人、生物工程、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高技术领域,培养具有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等智能制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 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支撑专业之一,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和多学科交叉班。本专业面向过程工业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机械、工艺及控制学科交叉为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路开阔 适应能力强,掌握并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机械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知晓并能应用工艺过程及控制、安全与管理工程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能在石油化工、能源、航空航天、冶金、轻工 、制药、环保及相关领域从事过程装备与控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管理教育等工作、有家国情怀并具有工程观、社会观、发展观、国际视野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科技专门人才。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支撑专业之一,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隶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京津冀地区“政一企一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本专业追求质量、安全、健康和环境四位一体的本质安全,注重夯实自然科学基础,着力于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培养:以风险辨识方法与技术、安全测试与监控、设备完整性管理、安全法规与事故调查、现代安全管理技术体系为主线,培养具有风险管控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可就业于行政安全监管、消防、航天、石油、化工、能源和安全技术服务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科技的开发与应用、风险评估全监测、咨询、管理及标准认证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方向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全与进步提供重要支撑。
· 北京市一流专业,“新工科”专业,面向“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为满足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人才需求,通过多层次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全面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础理论体系,具备从事机器人领域专业知识技能,熟知国际准则和通识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国际沟通能力,富于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符合毕业规定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在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可申请学校合作的国外知名高校深造,或进入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也可进入企业、研究院所成为机器人及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或从事相关行业的管理及统筹工作。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国外深造院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匹兹堡大学、伯克利大学等;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利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 利物浦大学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 汉堡大学、卡尔斯鲁厄工业学院等;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日本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化集团公司、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建集团、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
知名校友
高金吉:中国工程院院士、设备诊断工程专家
何报翔: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
王新革:石油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教育部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山西省招办 内蒙古招办 辽宁省招办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考试院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华中招生就业信息网 半岛都市报 齐鲁晚报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福建高考信息平台 青海羚网 广西招生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单招网 高校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