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简介
周澎:2019年毕业于湖南省浏阳一中,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高二的时候读八月长安的《时间的女儿》,看到一句话,“高考哪怕就是个小土坡,一旦横亘在你面前,只要距离足够近,都能遮挡掉你大部分视野”。
那时候常常化用这句话来写作文,写在一时的逆境前人的脆弱,写长远目光与追求的重要意义……对高考感到“害怕”和鸵鸟式的逃避让我并不敢正视高考,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止步于“作文素材”了。如今在高考大半年之后回顾高三,尤其是百日冲刺的时光,我能坦然地说辛苦,但是不悔,同时也有怀念。
冲刺的每一天,我都在和时间赛跑
高三的最后100天,每天5点40分起床跑操,天还没亮,路灯的光昏黄。虽然暖色的光并没有给人带来温暖,但没完全睡醒的高三生还是伴着这束光开始大声朗读语文、英语和文综,喊着“清北同班”的口号。在早晨的冷风中,我们喊着喊着,头脑也清醒得差不多了。
跑完操回到教室,这时候天还没亮,有些同学会排长队等着接一口热水,然后捧着热水杯站在走廊背诵课文和单词。不一会儿老师进来教室,她在PPT上布置的早读任务我一般是背不完的,像语文的必背古诗词、作业的答案和问题总结、不同题型的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时事热点和时评、作文素材……我往往只能在这35分钟里完成80%,记住的内容常常难以符合老师上课将要抽查背诵的要求。所以,每当早自习的下课铃响起,我总会拿着剩下的资料冲进食堂,在排队打早饭的时候抓紧时间看两眼。你可能觉得“什么都背”“排队还看书”的行为没什么必要,但是在最后的100天里,这是我和大部分同学的常态。因为学校规定的早餐时间并不长,经常我的粥还没凉下来,第一节课的铃声就响起了。百日冲刺的每一天,我都在和时间赛跑。
我逐渐成为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
高三的作业给我一种《葫芦娃》里蛇精哄骗五娃喝香魂酒的感觉,喝完还有,无穷匮也。吃完早餐后,有一节45分钟的自习是留给我们写作业的,每天要复习的内容也会提前发下来,需要尽快做完。有时老师会利用这节课讲题,大家都低着头“笔耕不辍”,就怕漏掉老师讲的重点和解题的关键思路。课堂上是枯燥的,除了老师的声音就是翻卷子的声音,没有人聊天,因为大家都明白时间不多了。拖堂可能是高三老师的“基本操作”,每次下课之后上个厕所或者接一杯水回来,你就会看到下一堂课的老师已经到教室开始做课前准备了。白板上写着下堂课前要读的知识点,门口还站着被提问同学层层围绕着的上一堂课的老师。
上午最后一节课结束的铃声在12点20分响起,但是我们并不会冲向食堂,而是依然到走廊上围着老师问问题。12点45分打就寝铃,高三的学生总能迅速地解决吃饭这件事,如果中午要洗澡、洗头、洗衣服,午餐就只能吃面包果腹。晚饭和早饭一样,速战速决,带书进食堂。吃完饭后有大概半小时的“晚间新闻”时间,学校会播放截取的新闻片段,但是我也只是大概扫一眼,因为这是我为数不多制作错题本的时间,主要是把试卷上的错题剪下来,分类贴到错题本上,用荧光笔标出材料中的关键字,并对上课做的笔记进行分析补充,总结思路。
我的晚自习除了写作业之外,还会给错题做批注改正、答题总结以及完成给偏科生布置的额外作业。偏科是令我头疼的事,偏科意味着考试后要写反思,上课会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课后要做额外的练习上交。但是偏科给了我自己找老师面批作业和问问题的动力,因此,我才不会以作业写不完为借口对没解决的问题放任自流,也逐渐成为一个喜欢问问题的人。在纠结很久、或者问同学也得不到解决之后我会当机立断去问老师,在考后也会找老师面批答卷,找出答题的坏习惯、纠正自己错误的答题思路。
晚上准备好第二天的复习资料回到宿舍,10点10分我就会躺上床,盯着走廊上明明灭灭的灯回顾一整天的知识要点。我觉得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睡前回顾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当然,这是一件很催眠的事情,我常常在苦思冥想一番之后不知不觉睡着了。
以上是我印象中的高三最后100天的缩影,期间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插曲,但是它们可能服从于多数的刻板印象,我如今已经记不起来任何一个。
最后100天,我收获了许多
看着高考倒计时立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小,一次又一次的月考成绩原地踏步甚至有所退步,似乎离自己心心念念的大学越来越远,我不免怀疑自己、问自己:我做的努力有什么用?无数次提醒自己不要让曾经的错误再次出现;为提分做过的很多练习和总结似乎毫无作用;优势科目接连失利;看到其他“黑马”冲破重重包围名列前茅;作为班上的“尖子生”因为一时失误,成绩被狠狠甩在后面……所有高三生经历的事情我几乎都经历过,心情总会因为成绩一时的进步和瞬间的退步而七上八下,这种感受让我心力交瘁,我一度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
不过,和班主任、爸爸的几次长谈让我渐渐改变了想要放弃的念头。其实,我明白只要认真去做了,自己肯定是在进步的。也许目前你因为与其他人成绩持平而没有发现自己的进步,或者因为某次考试没考好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要相信“厚积薄发”,一切有效积累总会在某一天看到结果。而且,高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高考前的一切失误、知识漏洞都是应对高考的必修资料, 只有把每一次考试的问题分析清楚,找到解决方法,并且时刻警醒自己,在模拟考试中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练习、巩固,你肯定可以有底气地进入高考考场。
虽然准备了很久,但高考前我还是紧张的,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觉得错过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让我在考后长叹后悔,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和我一样,很多同学高考前还沉浸在“我复习资料还没看完”的恐慌之中,甚至在“先看什么资料”“失眠了会不会影响成绩”的问题上纠结……现在看来大可不必如此焦虑,你们在日复一日备考过程中积攒的实力,绝不会因为考前漏看的一条“答题术语”而削弱。
高考前一晚,看到我的课桌上写着“旦复旦兮,日月光华”的便利贴,突然有种安心的感觉。其实我很明白,自己踏出的每一步、摔的每一跤都是有价值的,都是推着我前进的动力。
总之,纵有寒风,纵有苦雨;守到拂晓,方见天明。高考的最后100天,我收获了许多,希望你们也是。
原载于《教育测量与评价·高考专刊》
教育部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天津市教育考试院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山西省招办 内蒙古招办 辽宁省招办 吉林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考试院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华中招生就业信息网 半岛都市报 齐鲁晚报 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福建高考信息平台 青海羚网 广西招生考试院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 内蒙古教育考试院 辽宁教育考试院 黑龙江教育考试院 宁夏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江西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省教育考试院 福建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河南单招网 高校教师招聘网